English

我是一个被阳光照亮的孩子

2000-12-27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邓凯 我有话说

“我的家庭是不幸的,贫穷而又多灾多难;而我又是万幸的,因为有众多的人呵护着我。我从贫困的家庭中走了出来,走出了大山,考上了大学,这些都是因为有了希望工程,有了社会各界热心人所给予的帮助”——

2001年1月1日清晨,新世纪的第一轮太阳将在新西兰的梅西大学投下深情的一瞥。作为全世界最先迎接新世纪曙光的大学,这一天,梅西大学将迎来六位中国大学生,他们将为2001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采集火种。

他们将采集新世纪的第一缕阳光,同时,也将被新世纪的第一缕阳光照亮。

这六位大学生中,有两位是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选拔的受希望工程资助的优秀大学生,其一就是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15岁的孩子邓磊。

第一缕阳光——“希望之星”奖学金

邓磊出生在安徽金寨县一个贫困的小山村。邓磊的父母识字不多,却深知没有文化的苦头,因此竭尽全力使孩子都有上学的机会。邓磊五岁的时候上小学,当时家里有三个孩子在读书——大哥、姐姐和他。这在那样一个贫困的山村是绝无仅有的。回头一想,他觉得特别幸运,村里不少孩子因为家庭太困难,只好徘徊在校门之外。

1995年,邓磊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乡中学,姐姐也考上安徽医科大学。一个严峻的问题出现了:姐弟俩的学费怎么办?家里东拼西凑,好不容易勉强让姐姐上了学,可邓磊却面临辍学的危险。父母虽不甘心,却也无可奈何。贫困像一头猛兽,横行在一个孩子的人生路口。邓磊不甘屈服,他决心以稚嫩的双肩,来替父母分担生活的重负。那年暑假,他约上小伙伴,去山上采蘑菇、木耳和五味子,但卖掉这些所得对学费来说依然是杯水车薪。

就在全家人快要绝望的时候,一缕阳光从命运的缝隙将这个不幸的孩子照亮——邓磊成为希望工程的救助对象。心中的希望在升腾。他更加发奋,学习成绩一直领先。

1997年,邓磊12岁。他平生第一次来到省城合肥。经过严格考试,他获得了中国青基会设立的“希望之星”奖学金。他平生第一次看到了大山外的缤纷世界。他强烈地感受到家乡的落后与贫瘠。他后来说:“那时,我希望自己能够走出大山,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本领,然后建设家乡。我并不知道将来会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飘向何方,但在那时树立的理想——建设自己的家乡,却一直在激励着我,直到现在。”

又一缕阳光——培培学校“希望之星”班

1998年,邓磊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达到省重点中学分数线。就在这时,命运又向他投来一缕眷顾的阳光——他被浙江平阳培培外国语学校的“希望之星”班录取了。这个班的学生接受的是免费教育,在读期间,学费、生活费、医疗和人身保险以及每年一次的探亲路费均由学校承担。培培学校的萧怀裕校长和钱仁高董事说,尽管这对学校的经济是一个负担,但看着这些渴求知识的孩子,他们觉得这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

有件事邓磊一直记得。他刚到培培学校的时候,学习还不太适应,跟不上,一天,他和体育老师打篮球,老师说:“这孩子投篮还挺准。”班主任正好听见,说:“唉,就是学习不怎么样。”也就是这句话激励了邓磊,他想,他一定要争口气。结果,期末他考了全班第三。

有时候幸运和不幸像一对孪生兄弟。1999年暑假,当邓磊兴冲冲地回到家中,他惊呆了:父亲得了癌症,而且是晚期。医生说只能活三个月。

对于一个14岁的孩子来说,天似乎塌下来了。

不幸接踵而至:刚刚安葬了父亲,母亲又因急性胃出血被送到医院,家里为给父母治病而背下了一堆债务。噩运快要把这个家庭压垮了。“我真不明白为何这一切都发生在我的家里!”邓磊忘不了父亲弥留之际对他说,他想送儿子去北京上大学。回到学校,邓磊心中只有一个目标:考上大学,早日为家庭减轻一份负担。他的学习更努力了。

苦心人,天不负。这一年的八月,又一缕阳光将这个苦难的孩子照亮——他被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录取了。这一年,他刚15岁。

邓磊说:“我的家庭是不幸的,贫穷而又多灾多难;而我又是万幸的,因为有众多的人呵护着我。我从贫困的家庭中走了出来,走出了大山,考上了大学,这些都是因为有了希望工程,有了社会各界热心人所给予的帮助。我是一个被阳光照亮的孩子。我现在能用以报此大恩的惟有自己的勤劳和智慧。”

今天,邓磊他们将踏上奔赴新西兰的旅途。他们将采集新世纪的第一缕阳光,同时,也将被新世纪的第一缕阳光照亮。邓磊是幸运的,他是个被阳光照亮的孩子。希望有更多的孩子,也相信有更多的孩子,会在社会的大家庭中,被温暖的阳光照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